母婴常识+MORE

传统“坐月子”的三大误区

1、坐月子要卧床一个月
 我过民间流行飞做法是女人生孩子后1个月不能出门,必须“捂”整整1个月,少一天也不行,到了孩子过“满月”哪天才能出来见人,这叫“做月子”。
 传统的“坐月子”有很多讲究。比如不能着凉水,不能刷牙,不能洗澡,不能开窗,不能吃蔬菜,水果,甚至不能下床,不管多热的天气,也得穿上长衣长裤,头上还必须戴帽子或围头巾,说是怕“受风”,也叫“捂月子”。其实这是不科学的,是个误区。这对于刚生子的妇女来说有害而无益的。产妇应该像平时一样洗漱、刷牙、洗脸、洗脚、梳头,饭前便后和喂奶前都要洗手。
     “捂月子”是极不科学的做法。这样做使汗液不能蒸发,影响体内散热,尤其在炎热的夏天,可造成产后中暑,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改变“捂”的状况的很危险的。有空调的房间要合理调节室温,避免夏天中暑,冬天着凉。修养的房间不一定要大,但要安静,境界,通风好。即使是冬天,也不能“捂”,屋子里要通风,保持空气新鲜,新鲜的空气有助于消除疲劳、恢复健康,每天至少要保持开窗,通风1小时左右,保证,空气新鲜。
2、月子里刷牙会牙痛
  有人说“产妇刷牙,以后牙齿会酸痛、松动,甚至脱落~”。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。产妇分娩时,体力消耗很大,犹如生了一场病,体质下降,抵抗力降低,口腔内的条件值病菌容易侵入机体二致病。产妇为了尽快康复,多在产后坐月子期间进食富含维生素、高糖、高蛋白的营养食物,尤其是各种糕点和滋补品,都是含糖量很高的食品。如果吃后不刷牙,这些食物残渣长时间停留在牙缝间和牙齿的点、隙、沟凹内发酵、产酸,可使牙釉质脱矿(脱磷、脱钙)。牙齿软化,口腔内的条件致病菌乘虚而入,导致牙龈炎,牙周炎和多发性龋齿的发生。因此,产后在月子里不刷牙的错误的,“坐月子”的产妇,口腔卫生尤为重要,不但要刷牙而且要坚持早晚刷牙,饭后漱口,以保持牙齿的卫生与健康。
3、产后洗澡会“着风”
传统观念认为,产后不能洗澡,说是会“着风”,这也是不科学的,产妇产后汗多,乳房淌奶,下身又有恶露不断流出,全身发黏,需要比平时更讲究卫生。一般来说,正常分娩的产妇,产后24小时即可开始洗澡。事实上,欧美各国的产妇都是这样做的,并无不良反应。外国人生孩子可谓“百无禁忌”,他们认为生孩子就如果“树上的果子熟了掉下来一样,是非常自然的事”,所谓“瓜熟蒂落”。

Copyright 小小宝贝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34384号